第一百二十六章兴百姓苦,亡百姓苦-《穿越明朝成天启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  朱由校听着这个民女为自己讲述着关于辽东百姓的生存现状,心里也跟着不是滋味起来。

      明初的时候,太祖朱元璋实行屯田制,全国最兴盛的时期,每年可产二千万石粮食,使得全国军队完全可以就地支取。

      当时朱元璋非常自豪的说道:国家养兵百万,不废百姓一粒米。

      其实现在想想,屯田制不过是把压在百姓身上的担子全都压在了军队身上而已,无论是劫掠,招买,还是屯田所得的粮食,都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
      不要忘了,明初时伴随着屯田制出现的是卫所兵,一代为兵,代代为兵,早在明初的时候,卫所兵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逃亡。

      朱由校刚想到这里,吴三娘又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  “不光要缴纳军粮,还有每家每户出人去当兵,去赋徭役,修城墙,修军械,一去便是大半年,伤了,残了,死了,都无人过问,年年如此,何时是个头。”

      “我家男人吴老三便是抓去当了兵,至此两年杳无音讯,我们母子俩在家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啊!望陛下饶恕。”

      说完后,吴三娘已经痛哭出声来,趴在地上的身子一抖一抖的。

      “辽东的百姓皆是如此吗?”朱由校声音有些哽咽。

      “民女走过的地区,所见皆是如此。”吴三娘强制止住了哭声说道。

      听吴三娘说完后,周围全都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  其中很多的兵士,皆是卫所士兵抽调来的,自然,他们也不可能如那些将军们的亲兵一样有战斗力,只是炮灰一样的角色而已。

      他们这样的人对吴三娘所说的话最是感同身受,此时很多士兵已经泣不成声。

      有着相同经历的他们,此时都想到了还远在他乡的父母妻儿。

      兴百姓苦,亡百姓苦。

      哪一次大战,除了那些精锐军队外,不是那些民夫们推着推车,步行上千里运送粮食,运气不好的丧命哪里,哪怕运气好的,一来一回大半年过去了,早已误了农事。

      回到家后还要交付来年的税收。

      悉数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,一代代雄主,其千秋功业的背后,是千千万百姓的家破人亡。

      终究是这些百姓们扛下了所有。

      “你不是个普通的民女吧?”朱由校问那民女,在他看来,能有这样一番见识,而且见到自己后还能对答如流的人,肯定不是普通之辈。

      吴三娘身子颤抖了一下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  “好了,朕已知晓。”朱由校并没有打算在这件事情上深究,看了看之前垂头丧气,因为自己问吴三娘身世的时候反而剧烈挣扎了一下的张二发,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  “将这张二发也放了吧,送他们些银两,让其自行离去吧。”

      “谢陛下大恩。”想不到陛下真的会放了张二发,愣了一下的吴三娘和张二发赶忙谢道。

      已经再次跨上马的朱由校忽然对着吴三娘说道。

      “你既已离开辽东,不想再做军户,便也一同去往关内定居吧,如此,你儿子宝儿将来也可读书考取功名。”

      朱由校的这一句话更加令吴三娘激动了,按住宝儿的头便再次磕下去。

      “快,快谢圣上。”

      “返程,回京。”

      对于辽东有了一个更加彻底的了解后,朱由校不再停留,下达了返程的旨意。

      在吴三娘,张二发还有宝儿的跪拜中,长长的车队终于再次开始了返程。

      ……....

      一间民房里。

      张二发将一个写有吴老三的牌位交给了吴三娘。

      “吴老弟一年前便去了,吃不上饭闹饷被朝廷治罪。”

     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,可是此时真的得到自家男人的死讯后,吴三娘还是忍不住痛哭起来。

      伸出手来,轻轻地抚摸着那张灵牌,感受不到温度。

      当年家里突遇大难,夫妻俩至那一别,再见时已是阴阳两隔。

      只有年龄还小的宝儿仍旧瞪着眼睛看着那张灵牌感到陌生,只是在吴三娘的教导下,不断的冲着那灵牌磕着头。

      张二发从房子的隐蔽处取出一个包裹来,交给吴三娘。

      吴三娘打开后只见里边是一堆白花花的银子。

      “老汉我世上早已没了亲人,这些年坑蒙拐骗积攒下来的银子。”说到坑蒙拐骗,张二发苦笑了一声,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  “这些银子就全交给你们娘俩吧,让宝儿好好读书,将来考取功名。老汉我也算对得起吴老弟的救命之恩了。”

    
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