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七章实行考成法-《穿越明朝成天启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  之前通过派遣大量人员进行实地考察,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。一般优质盐场,一年可产盐三百多吨,中等盐场可产盐二百吨,至于特别差的,一年连一百吨都上不了,通常情况下所产的盐仅够盐丁们自己食用而已。

      其中调查得知,盐场之所以会有优,中,差这样的区分,其中原因,除了交通条件不同这样的地理因素,还有周围没有大型城市等这样的需求不同,这样的差别之下,所带来的的则是产盐数量与质量的不同。

      紧随而来的则是,好的盐场盐丁灶户们都在安心工作,而越差的盐场,盐丁们逃跑的越多。

      之前朝廷对这方面的管控不严,又没有有效的扶持措施,几乎每年都会有盐丁私自逃跑。

      盐丁逃跑了,而其余人觉得产盐太辛苦,又不愿意去做盐丁。

      就这么一来二去,盐场的盐丁越来越少,所产的盐自然也就越少。

      但是朱由校相信,盐政改革之后,这一情况将会得到重大改变。毕竟盐场已经承包给了私人,而私人想要赚取利润,自然要重新招募盐丁。想要招募盐丁,则需要开出足够诱人的条件才会吸引人们甘愿去产盐。

      所以,可以预想到的是,盐丁补齐之后,各个等级的产盐量将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差别。而且每个盐场的产盐量也将会创造历史新高。

      虽然知道这些,但是朱由校还是打算先按照目前盐场每年产盐量来给出租聘价格。

      现在市面上的盐价大概为每斤二分银子,当然,各个地方的盐价各不相同,例如南京,湖广等地的盐价是一分三厘,而山西陕西等偏远地区,盐价有时会高达三分甚至四分。

      为了方便计算,朝廷最终决定取其平均值,二分。

      如此以来,计算得出,一个中等盐场每年所产盐可卖五千两白银,优等盐场则是七千多两白银。

      考虑到盐场一次性便是租出三年,而又为了商人有利可赚,朝廷最终定价,优等盐场三年租银为一万五千两,中等盐场一万两,而差等盐场则按照五千两的价格。

      当然,这只是拍卖时的启始价,至于盐场最终会以多少价格成交,则是看商人们竞拍的接过了。

      而给予官员们的盐场价格,经过商议后,决定还是按照启始价格来算,当然,由于官员们的无赖行为,最终的成交价格只是这个启始价格的一半而已。

      官员们将租金全部交齐之后,户部终于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,共计一百四十多万两白银。

      这还是官员们只支付了一半的结果,等商人们全部租聘完之后,那朝廷将会有多少银子入了国库啊,简直不敢想象。

      朝廷有了钱,官员们全都心里高兴,其中尤以户部尚书毕自严为最。

      整个变成了一个孵蛋的老母鸡一般,死死的保住国库里的银子不撒手,就等着那些银子下崽呢。

      有了这一笔银子提前进账,官员们全都期盼着租聘拍卖的日子赶快到来。

      而就在这样热切的情绪之下,出走东南数省好几个月的王安,终于载着他慢慢的成果回到了京师。

    
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