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五章盐政(下)-《穿越明朝成天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“盐商若想卖出更多的盐,得到更多的利益,除了加大产量以外,质量也是他们必须考虑的,互相竞争之下,劣质食盐将逐渐被驱逐,优质食盐将遍布我大明。到时,我大明之百姓,所吃到的盐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将都是精细之盐。”

      “而且,从此以后,在我大明将再无官盐与私盐之分,困扰历朝历代之难题,也一并解决。”

      听到这里,所有人都想到了这些优点,不仅仅这些,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化,其中的种种利好都被挖掘出来,在座的几位越说越兴奋。

      可是一旁的户部侍郎范景文却眉头深皱,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出来,说道。

      “陛下,臣以为还有两点需要改进。”

      听到这话,在场的所有人都停止了商谈,全都好奇的看着他。

      毕竟大家伙讨论了这么久,所想到的都是各种利好,难道还有他们不曾想到的弊端不成?

      朱由校也是一愣,实在没想出自己的这个改制政策中存在的漏洞,于是好奇的问道。

      “哦?爱卿但说无妨。”

      范景文看到这么多的大佬们看着他,也有点紧张,毕竟他只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,官职也是户部侍郎,而在座的呢,不是内阁阁老,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,无论资历还是官职都比他大。

      这使得他有些紧张,得到朱由校的允许之后,范景文平复了一下心情,组织了一下语言,说道。

      “臣以为朝廷应将产盐与售盐区分开来,不可归于一人一家之手啊。如此难免会让商人开始做大,一人一家便可左右我大明整个之盐业命脉,甚至左右朝廷。”

      嘶!

      朱由校倒吸一口凉气,之前他还真没想到这一点,现在经过范景文的提醒,他明白了其中的利害。

      不由想起了前世里,漂亮国,以及邻近寒国的状况,那不就是由几大财阀牢牢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例子吗?

      而反观现今的大明,盐业之前可是牢牢被朝廷把控在手里的,若是被一人一家所掌控的话,后果可想而知,到时若是轻举妄动的话,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将无盐可吃,到时不造成混乱才怪呢。

      其他人显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,正想反驳的时候,朱由校摆了摆手,制止了他们,才说道。

      “范爱卿,继续说。”

      范景文没有再理会其他人异样的目光,而是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之后,说道。

    
  “臣以为,朝廷不仅要将盐场拿来买拍,用以招商,地区售卖之权也应由拍卖来获得,来招到不同的商人。如此,则可免于一家独大之险。”

      “不仅如此,”范景文扫了在座的几位大臣一眼,继续说道,“朝廷还应规定食盐售卖范围,何处所产之盐,应当在那些区域售卖,不可越界。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,有些省道路通畅,可节约成本,自然是盐商售卖时首选之地,可有些偏远山区,道路崎岖不平,则鲜有盐商愿意往之。”

      “若朝廷规定了盐商之售卖区域,则可解决这一难题。”

      听完后,朱由校在心里细细琢磨,觉得有理,虽然市场自有其规律,但是也不能任由其肆意发展,否则终将发展成一个畸形的食人猛兽,朝廷还应该加大力度在其中调控的。

      “爱卿言之有理,如此,拍卖两次,朝廷可以多得一份税银的同时,也解决了百姓们吃盐之不均。甚好。”朱由校点了点头,又继续问道。

      “爱卿之前不是说有两点需要改进吗?那另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?”

      其他几位大臣听完两人的对话后,也想明白了这一点,不禁高看了范景文这个后生晚辈一眼,想不到眼光竟然如此长远。

      此时,他们更加佩服陛下的眼光了,要知道,范景文也是朱由校特意提拔到户部侍郎这个位置上的,之前只是一个小官而已。

      听了朱由校问出关于第二点改进地方的时候,这些大臣们也跟着好奇起来,想看看这位后生晚辈还有什么奇思妙想。

      范景文此时已经彻底放开了,开始侃侃而谈。

      “第二点,臣以为朝廷应当废除灶户之终身制度,不可再一代为灶户,则代代为灶户。”

      对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终身制度,朱由校早就看不惯了,不仅军户是终身的,匠户是终身的,就连灶户也是终身的,使得这些人们世世代代都看不到希望,这是何其残忍。

      现在听到范景文提起这个,朱由校也跟着不由激动起来,想不到有人和自己想法一样,于是问道。

      “怎么个解除法?”

      “应当允许灶户脱离灶户这一身份,是否愿意继续产盐,全凭其自主抉择,而且,拍卖盐场之时,朝廷还应当要求盐商必须要和灶户签署一份协议,协议规定灶户若是受到压榨和迫害,允许其脱离盐场,或者依仗协议状告盐商。”

      “如此才算彻底解决灶户们的后顾之忧,盐商压榨灶户之事虽可能不会发生,但朝廷也应当做好防范措施。”

      看到朱由校和几位大臣们都露出沉思的表情,范景文停顿了一会,等到众人都想清楚了之后,才又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  “还有,朝廷应允许甚至鼓励盐商招募流民成为新的产盐灶户。现今旱灾频发,流民越来越多,此举或可解决一部分流民之生存问题,替朝廷承担一部分责任。”

      “自然,所招之流民也必须签订协议才可,否则朝廷则可按其不遵守法纪之责,收回盐场,重新卖给其他商人。”

      “此举大善。”刘一璟抚掌赞道,做为内阁首辅,近年来各地灾害和土地兼并,所造成的的流民问题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,也万分担忧。

      流民问题,一旦解决不好,则极有可能发生叛乱起义。

      现在听到了范景文的提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,刘一璟忍不住抚掌赞同。

      随着更加深化的讨论,对于如何改制盐政,也越发详细完善起来,这群人不愧为现今大明之中,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最顶级的一批人,所提出的建议皆能准确的切中要害。
    第(2/3)页